我用新青光眼手术挽救你青光眼随诊记录

文章来源: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发布时间:2021-12-3 22:51:04   点击数:
 

青光眼是一种可以导致永久失明的眼病,在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中位居世界第一位。其实青光眼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种类繁多(如下图)。

其中原发性青光眼约占50%,在我国临床上以闭角型青光眼为多见,近些年我在省内较早开展了晶体摘除+直视下房角分离术,取得了非常满意的临床效果,具体介绍可见前述:直视下房角分离治疗慢闭

这次我们讲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

青光眼有3种治疗方式:药物、激光和手术。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青光眼治疗方案可能不同。比如闭角型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一经确诊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而继发性青光眼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则早期建议药物,中晚期推荐手术治疗。

据统计我国就诊的患者中有75%是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更是严重,绝大部分就诊时一只眼睛已经是中晚期,甚至还有双眼的。药物治疗,需要按时用药,定期复诊,对依从性要求很高;传统手术治疗(小梁切除术),5年平均成功率最高67.5%,就是说3个患者中有1个在5年内就要复发,而且这是世界上报道最高的。就我国现实情况看,医院的手术水平差距非常大,在基层我个人悲观地估计不超过3成。其中大量的开角型患者手术后就是等待复发、用药、再次手术、再复发、、最终失明的结局。而且,患者除了要频繁的复诊外还要每日给自己眼球做按摩等护理工作。总之,患者一但确诊开角型青光眼,就不能再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了。

我从年专业从事青光眼工作以来,发现患者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每日门诊都要详细地教患者怎么去做按摩,教导患者为何要定期复查,工作效率也没有办法提升,稍微没有管到位,患者再来就诊时就失明了,痛心不已。

传统的青光眼手术是年开展的小梁切除术,不可否认这个手术不断改良挽救了大量的青光眼患者,而且至今仍旧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手术。

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以上所说的患者需要自己按摩眼球,医生需要花很多时间指导等等,除此还有很多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困扰着我们。

自年开始国外发明了一种叫做iTRACK微导管东西,可以打开眼内房水阻塞的Schlemm管,不在依赖滤过泡了。部分手术方式介绍:青光眼微创治疗术式:房角镜辅助的度小梁切开术

我国一些专家自年开始使用,取得了非常令人惊喜的效果,特别是浙江温州的梁远波教授还发明了穿透性粘小管成型术,据他报道,4年的成功率在90%多,可谓惊人的革新。这些手术不只成功率高,而且并发症少,损伤小,不需要患者自己护理等优点,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我自年转了一些患者去做这些手术,回来复查的效果的确和报道的一样,所以我自年在省内较早的开展了这些手术,临床效果的确很棒,

现展示一些病例给大家1赵女士,21岁,大学生。发现左眼视物不清2个月,就诊发现眼压52,视野大部分都丧失了,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左眼实施了穿透性粘小管成形术,术后快1年了,眼压一直是15左右,非常稳定。她已经顺利毕业并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手术前:视野接近管状

手术后,眼压15,没有滤过泡

2周伯伯,72岁,患有哮喘和肺气肿,因长期间断服用激素,导致了激素性青光眼,眼压32,因合并白内障,采用了Phaco+GATT的手术方案,手术后半年了,一只眼压在13左右。

术前视野缺损,手术后眼压13

3纪伯伯,74岁,发现右眼视力下降半年了,就诊我院诊断为:右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因合并白内障,采用了Phaco+KDB刀小梁切开,术后4个月了,眼压一直降至12,视力也由术前的0.3提高到了0.6。4许女士34岁,2年前确诊为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在北京做了青光眼手术,不过很快就复发了,用药物控制了一年多效果不佳,几乎要失明了,经人介绍找到我,给她做了穿透性粘小管成型术,术后3个月了,眼压一直在10左右。

术后没有滤过泡,无需自己护理

因效果非常满意,患者复查时给我赠送了鲜花和锦旗

5贾阿姨,74岁,发现右眼视力下降2年,加重3个月,来我院检查,眼压42,确诊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我给她做了右眼Phaco+GATT,术后眼压10,视力0.6。6吴女士,47岁,确诊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年了,一直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没能手术,近期控制好了血糖,再次来院,我给她做了穿透性粘小管成型术,术后2个月了,眼压一直在12左右,患者很开心.

还有很多没有列举,仅有继续更新,好让大家对新的手术有更多的信心。

所有技术的创新,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青光眼患者。

周文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eterm.net/zlsd/1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