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姐
溶液是同学们在做实验过程中接触很多的一种化学品,而在考试中也占很大的比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和溶液有关的化学知识!
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
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
②标准: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质量:单位:克
●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从A溶解度是80g。
●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4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5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本文编辑:化学姐
▍来源: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大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还有哪方面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欢迎给化学姐留言,化学姐会尽力帮助大家。
往期回顾:
1、实验考试有口诀,知识应该这样学!中考实验记忆口诀汇总!
2、“妈妈去世了,我却哭不出来,是不是太冷血?”(评论看哭朋友圈)
3、“女儿的中考”一位父亲用镜头记录全家一年的紧张与焦灼,戳中泪点
4、这四条分不清,化学实验准丢分,赶紧记下来!
5、“差生”父亲的演讲: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刷爆朋友圈!)
有问题,要资料
赶紧联系化学姐吧
化学姐
化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