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糖、高锰酸钾、碘)。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水、酒精、汽油),水是常用的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时,即溶剂为水。
溶液:溶解后所得到的的物质,如高锰酸钾水溶液(紫红色)、碘的酒精溶液(棕黄色)。
溶液的基本特征:
(1)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密度、浓度等)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均一、澄清、透明。如一杯糖水,它的上、中、下各部分的甜度都一样。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溶质和溶剂都不会分离,即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或析出沉淀的现象。
注意有无颜色不是溶液的特征,因为溶液不一定不是无色的。溶液属于混合物,因为溶液里含有多种成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2、溶液命名:某的某溶液,前面的“某”——溶质名称,后面的“某”——溶剂名称,如:碘酒溶液即碘的酒精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读成:某(溶质)溶液,如葡萄糖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读作葡萄糖溶液。
3、溶质、溶剂的判断
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b.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c.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d.常见的溶剂有水以及酒精、汽油等有机物,通常不指明溶剂时,即溶剂是水。
4、几个计算公式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注意①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但能溶解在其他溶剂中;②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了的那部分的质量,如果没溶解到溶剂里或从溶液中又析出,则不计算在内。
知识点二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浮液(泥浆水、石灰浆、血液、)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状液(牛奶、肥皂水、石油)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比较: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溶质
固、液、气被溶解
固体小颗粒(不溶解)
液体小液滴(不溶解)
是否透明
透明
不透明
是否分层
不分层
浑浊,久置分层
特点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共同点
都是混合物
知识点三物质的溶解性蔗糖的溶解实验
1、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2、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相同温度、相同的溶剂并且质量也相等的情况下,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物质的性质:
①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质的性质);
②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溶剂的性质)
(2)外界因素:
①跟温度有关,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某些物质,如熟石灰(氢氧化钙)、气体,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小;
②跟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强,压强越小,气体溶解能力越小
3、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
氢氧化钠、浓硫酸: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液体温度升高;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
氯化钠、蔗糖等:溶解时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①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②跟搅拌有关:搅拌加快溶解;
③跟溶质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知识点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不仅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的质量有关;?必须要指明是何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a.根据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溶质固体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若溶液底部有稳定存在的溶质固体,且该固体不再减少,则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b.在溶液中加入溶质固体判断:一定温度下,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还能继续溶解,表明该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注意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而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不存在酒精饱和溶液。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更多资讯,讲座,各科资料及学习方法交流,请长按指纹!更多详情可阅读原文!★★★
湖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治疗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