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视眼科原创资讯
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青光眼患者病情进展急缓不一。据既往报道,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程中,老年、高眼压、视盘出血、视乳头旁β区萎缩是促进青光眼进展的因素,那么,筛板的结构变化会不会对病情的进展也有所影响呢?
为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来自韩国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项研究。共纳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名并进行全面眼科检查,包括视力、Goldmann眼压、屈光检查、裂隙灯检查、房角镜、散瞳下眼底检查、视盘照相、SDOCT照相(扫描视乳头旁视神经纤维层RNFL及视盘)、视野、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测量等。对所有入组患者每3-6个月随访一次并进行相应检查,持续至少2.5年,包含至少5次SDOCT检查。检查中采用增强扫描模式(EDI)能够对筛板的深度(LCD)及厚度(LCT)进行测量。
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平均筛板深度(LCD)为.16μm,平均筛板厚度(LCT)为.22μm。通过对其他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多参数分析后发现,基线RNFL厚度大、随访期间的视盘出血、视乳头旁萎缩区、较大的LCD及较小的LCT与RNFL受损变薄的加速显著相关。而回归分析显示,LCD与RNFL变薄的速度并非线性相关。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以.7μm为分界点,LCD小于此值则其RNFL变薄速度无显著差异,而LCD值若大于.7μm,则随着LCD增加,RNFL变薄速度明显加快。此外,LCD、LCT与RNFL变薄速度间的关系仅在<63岁的患者中成立。
筛板前界的下陷可能通过压迫或扭曲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导致轴浆流的改变,或导致局部血流供应的变化,从而引起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筛板结构上的变化可早于视神经损害,因此,筛板深度的增大对病情的进展可能存在一定促进作用。尽管在筛板深度小于.7μm的患者中,其深度变化对RNFL损害的作用不明显,但由于青光眼的病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并不说明这部分患者不存在视神经受损的风险。筛板厚度的变化可能由于筛板受挤压所致,提示跨筛板压差大,同样可以影响轴浆流,加速病情进展。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OCT检测青光眼患者的筛板很有意义,能够帮助我们预测病情的发展速度。对于视杯凹陷深、筛板较薄的患者青光眼进展迅速!需要进行更密切的随访追踪病情并进行及时的治疗。
原文:Ophthalmology;:-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按钮,进入下载页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