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年春季测试化学试卷分析及中考复习

文章来源: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发布时间:2021-9-29 15:31:39   点击数: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因为疫情的年底期末考试改为3.9号的全县摸底考试,通过对本次考试学生答题统计分析,现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并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首先对客观题1-20题中四个偏难小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12.将铁粉放入含Zn(NO3)2、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成蓝色,则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

A.CuB.Fe、ZnC.Cu、FeD.Zn、Fe、Cu

本题统计学生对A、B、C、D选项比例分别是:25.57%,23.32%,29.32%,21.31%;正确选项是A,而选C的比例却大于A,说明Fe的干扰比较大,也说明学生对于题中“充分反应”和“滤液成蓝色”理解有出入,加之学生平时不做实验,如果学生平时做过金属活动顺序实验,会对溶液的颜色变化有个深刻的记忆,建议以后教学多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既培养学习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14.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冰、干冰、可燃冰都是氧化物B.红磷和白磷都是单质

C.石墨、金刚石都是碳的化合物D.小苏打和苏打都是混合物

本题统计学生对A、B、C、D选项比例分别是:11.78%,38.96%,34.45%,14.39%;

本题考察了初中阶段几种重点物质的分类,学生选C的比例接近于正确选项,说明学生对金刚石和石墨的基本知识没有掌握。

15.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及生成物都是化合物B.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C.该反应前后氧原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D.该反应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本题统计学生对A、B、C、D选项比例分别是:15.42%,36.77%,33.02%,14.37%;

通过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反应方程式,首先要求学生能理解微观示意图,然后要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质量守恒定律深刻理解,本题学生选C的比例较大,说明学生对于微观示意图及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都存在着缺陷,再次说明基础知识存在漏洞。

18.对下图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气体X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B.乙:玻片有小水珠,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水分增加了

C.丙: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丁: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本题统计学生对A、B、C、D选项比例分别是:28.85%,24.59%,35.3%,10.75%;

本题选取了教材中几个实验并考察了几个相关知识点,但因为本题是逆选项,容易干扰学生的正选项思维,如果不考虑逆选项干扰,从本题选A的比例较大来看,说明对本学段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认识只限于二氧化碳,而忽略了氮气不支持燃烧,其原因是对于教材《空气》一节中“氮气”知识中的“讨论”板块小字体部分没有重视,也说明了对学生缺乏对教材的重视,包括对教材上的习题不够重视,例如:22题(2)小题——溶解度一题,跟教材后面的习题基本一样,但学生得分率也仅是一半。

通过对主观题的答题统计分析,也能看出学生存在着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根据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认真分析试卷,查找存在问题,制定复习策略:

建议对本次试卷逐题分析,找出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并做笔录,最后汇总,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复习目标和策略,重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体现学科特点思维方式的引导。由于本次试题涉及实验内容较多,也反映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教学而带来的知识缺陷,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实验教学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二、研读《课程标准》,参照中考考点,以“本”为本,夯实基础:

1.《化学课程标准》,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课标》,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超标”、“拔高”、“拓展”。

2.本学期因为时间短,建议结课后直接进入专题复习。

即将所学知识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5个专题,目的在于增强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的程度,提升综合能力。在此阶段,针对新授课时的薄弱部分进行查漏补缺,把零散的知识建构网络化思维导图,便于记忆和理解。

需要强调的是复习时一定要通读教材。本次试卷有一定数目的试题出自教材中的原题,但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其实,中考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课本内容编制而成的,课本中的习题、例题、实验、插图、阅读资料等常被用作编题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考前一定要仔细通读课本,必要时还可自己写出阅读总结,回归课本,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一载体学好,这是也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必经之路。

化学用语、工具性和规律性的知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溶解性表、化合价、质量守恒、反应类型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等应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由于点多、面广、量大,复习时很难形成系统,可按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的顺序,从个别到一般进行立体式的小结,并与典型实验密切挂钩,达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

总之,复习一定要做到一手抓理解,一手抓应用;一边捋知识点,一边将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要将上述网络化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的知识树,最终达到运用自如。

3.联系实际,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eterm.net/bytt/15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