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满满干货酸碱盐知识一篇通

文章来源: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发布时间:2020-8-29 22:58:49   点击数:
 

酸碱盐作为中考化学的重中之重,相关方程式的考察也是试卷常见考点。今天小面给大家带来酸碱盐的知识点,请多多收藏点赞哦!

一、酸与酸的通性

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2.酸的通性:盐酸HCl硫酸H2SO4

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金属+酸→盐+氢气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碱+酸→盐+水

NaOH+HCl=NaCl+H2O

Cu(OH)2+H2SO4=CuSO4+2H2O

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AgNO3+HCl=AgCl↓+HNO3

BaCl2+H2SO4=BaSO4↓+2HCl

注意:

(1)在‘金属+酸→盐+氢气’中,酸通常指的是稀硫酸和稀盐酸,不能是浓硫酸或硝酸。

因为浓硫酸或硝酸都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能生成氢气而生成了水。

(2)通过金属跟酸的反应情况导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剧烈,所需时间越短。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用它作为干燥剂。

硫酸还具有脱水性,它对皮肤或衣服有很强的腐蚀性。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如果把水注入浓硫酸里,水的密度较小,会浮在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向四处飞溅,容易发生事故。

二、碱及碱的通性

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离子。碱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2.碱的通性

碱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氢氧化钠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氢氧化钙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酸+碱→盐+水

NaOH+HCl=NaCl+H2O

Ca(OH)2+H2SO4=CaSO4+2H2O

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2NaOH+CuSO4=Na2SO4+Cu(OH)2↓

注意:

(1)只有可溶性碱才能跟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这些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多数能溶于水,跟水化合生成酸。

(2)盐和碱反应时,必须两者都是可溶的,且生成物之一是沉淀,反应才能进行。

(3)书写碱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于这类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同学感到很困难,为此,可先写出非金属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含氧酸的化学方程式,再以含氧酸和碱相互交换成分写出生成物。两式合并成一个化学方程式。

三、常见的盐及盐的性质

1.常见的盐

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注:此时的盐不是指食盐,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

2.精盐提纯

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仪器

注意:

①蒸发皿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蒸发皿2/3.

②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快溶解。

③加热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④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不能将滤液完全蒸干才停对于止加热。

3.盐的化学性质

盐溶液+金属→盐ˊ+金属ˊ

CuSO4+Zn=ZnSO4+Cu

盐+酸→盐ˊ+酸ˊ

BaCl2+H2SO4=BaSO4↓+2HCl

盐溶液+碱溶液→盐ˊ+碱ˊ

3NaOH+FeCl3=3NaCl+Fe(OH)3↓

盐溶液+盐溶液→盐ˊ+盐ˊ

AgNO3+NaCl=AgCl↓+NaNO3

注意: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K、Ca、Na三种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特殊,这里不要求。

四、复分解反应和酸碱盐反应

1.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AB+CD=AD+CB

2.发生的条件

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复分解反应均可以发生。

3.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五、熟记酸、碱、盐的溶解性

酸、碱、盐的溶解性记忆口诀:

碱中氨、钾、钠、钡、钙可溶

钾钠铵盐硝酸盐,全部都属可溶盐。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碳酸盐除钾钠铵溶,其它不溶。

六、几个常见离子的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分别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样品含有Cl-

AgNO3+KCl=AgCl↓+KNO3

2.SO42-离子的检验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样品含有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CO32-离子的检验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HCl,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样品含有CO32-

K2CO3+2HCl=2KCl+CO2↑+H2O

CO2+Ca(OH)2=CaCO3↓+H2O

4.检验NH4+

取少量待检物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七、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

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正一价:铵根(NH4)。

八、熟记俗称、主要成分和化学式

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NaCl

火碱、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NaHCO3

铁锈、赤铁矿——Fe2O3

赤铁矿——Fe3O4

金刚石、石墨——C

干冰——CO2

冰——H2O

天然气(甲烷)——CH4

酒精(乙醇)——C2H5OH

醋酸(乙酸)——CH3COOH

九、常见物质的颜色

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MnO2

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

暗紫色的固体——KMnO4

黄色的固体——S

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蓝色沉淀——Cu(OH)2

红褐色沉淀——Fe(OH)3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BaCO3、CaCO3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蓝色的溶液——CuSO4、CuCl2、Cu(NO3)2等含Cu2+溶液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溶液

黄色的溶液——FeCl3、Fe2(SO4)3、Fe(NO3)3等含Fe3+溶液

补充下列反应方程式

1.氢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H)2+2HCl=CuCl2+2H2O蓝色沉淀消失

2.氢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H)2+H2SO4=CuSO4+2H2O变成蓝色溶液

3.氢氧化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CuSO4=Na2SO4+Cu(OH)2↓有蓝色沉淀产生

4.氢氧化钠跟氯化铁溶液反应:3NaOH+FeCl3=Fe(OH)3↓+3NaCl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用指示剂,溶液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

干燥剂的选择

1.浓硫酸可干燥:

酸性气体(如:CO2、SO2、SO3、NO2、HCl、)

中性气体(如:H2、O2、N2、CO)

※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

2.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碱石灰可干燥:

碱性气体(如:NH3)

中性气体(如:H2、O2、N2、CO)

※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CO2、SO2、SO3、NO2、HCl)

3.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由白色变蓝色,可检验水的存在,并吸收水蒸气。

典型例题

酸碱盐的题目类型比较繁杂,但其实主要分为鉴别、除杂、推断三类题型。

01

鉴别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NaOH、NaCl溶液、稀HCl()

  B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C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DNaOH、Ca(OH)2溶液、稀HCl()

  E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A、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

  B、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C、由上可知:K2CO3遇酸(H+)产生气体,BaCl2溶液遇SO42-有沉淀,而NaCl溶液遇稀硫酸无现象,故加稀硫酸来鉴别。

  D、Ca(OH)2溶液遇CO32-有沉淀,稀HCl遇CO32-有气体,而NaOH遇CO32-无明显现象,故加Na2CO3或K2CO3鉴别。

  E、观察可知:NH4+遇OH-产生氨气,而Ba2+遇CO32-、SO42-均有沉淀产生,取样后分别滴加Ba(OH)2溶液,只有气体产生的是NH4NO3,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是(NH4)2SO4,只有沉淀产生的是Na2CO3,无现象的是NaCl。

  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们还可以将鉴别题按一次性鉴别、多次性鉴别、不加其他试剂鉴别、两两混合鉴别等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独有的特点,总结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不同鉴别类型的目的。

02

除杂

例二: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3)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

  (4)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5)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6)除去Cu粉中的Fe粉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解析:(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

  (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3)可采用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

  (4)可采用通过炽热的碳层或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但显然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

  (5)由于含有Cu2+、SO42-两种杂质离子,故可采用同时沉淀法。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即可得氯化钠溶液。

  (6)由于Fe、Cu分别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的前后,所以可采用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并过滤的方法来实现。也可采用加足量硫酸铜溶液并过滤的方法

03

推断

例三: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察。

  解析: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可知: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

  此题,在练习过程中,完全可以略加改动。如:若“沉淀全部溶解”推断结果怎样?若“沉淀全不溶”推断结果又会怎样?……。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做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必然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eterm.net/zlsd/12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