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与建筑栖居于光触觉情感与丰富生

文章来源: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发布时间:2021-11-9 17:21:26   点击数:
 

栖居于光:触觉、情感与丰富生命之光

在丰富的知觉网络中,自然光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健康的先决条件,并营造出空间感与时间感。然而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将其存在视为理所应当。伟大的艺术与建筑作品则不同,它们能够捕捉到光的无数种形态与色彩,让我们感受光与材料和空间中的互动。正如莫里斯?梅洛?庞蒂所言:“(光)让世界对我们的抚摸变得清晰可见。”

DWELLINGINLIGHT:

TACTILE,EMOTIVEANDLIFE-ENHANCINGLIGHT

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Pallasmaa)(生于年),建筑师,名誉教授。曾担任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和芬兰建筑博物馆馆长,以及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兼院长。从年到年,他担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尤哈尼?帕拉斯玛出版了50本书,其中包括:《形象体现》、《思想之手》、《图像结构:电影中的存在空间》和《肌肤之眼》。同时,他是芬兰建筑师协会、美国建筑师协会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会员,也是国际建筑学会的院士,并获得了5个荣誉博士学位。

“……光带来生命与四季。世界也因被照亮方能被我们认知,并据此形成这样的思想,即材料是光的耗用品。于我而言,唯有自然光才是真正的光,因为它有情绪感受,为人类带来一种共识,将我们与永恒联系在一起。也只有自然光能使房屋成为建筑。”1

——路易斯·康

人们总是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漠不关心,例如重力、空气、水和光,并将其看作是不言自明的基础条件。只有当它们从身边消失时,我们才会发觉他们的重要性。光、白昼和四时交替是生命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并未掌握到自身的存在与幸福其实依赖于光的多种存在形式。通常,我们仅把光视为一种视觉媒介,而将建筑当作一门视觉艺术,从而忽略了它之所以深深印刻于现实与神话之中的重要基础。光即生命——我们与光生存,与光相谐,与光共鸣。

空间体验

Experiencingspace

物质、空间与光线的体验密不可分。抛却那些在黑暗中通过听觉、触觉和嗅觉捕捉到的特定感觉之外,没有光就没有真正的建筑体验。通常情况下,空间体验是指通过视觉和光线获得的空间特征。在《建筑体验》一书中,斯坦?艾勒?拉斯姆森回忆起维也纳地下隧道强烈的声景。这也是卡罗尔?里德执导的电影《第三人》(年)中令人难忘的一幕场景:“隧道的长度和柱状轮廓都会影响听觉。”2值得注意地是,《建筑体验》的最后一章亦名为“聆听建筑”3。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罗马式回廊和哥特式教堂之中极具力量感与共鸣的回声来“听”出它们的具体形状。格列高利圣歌的终止符象征着大教堂的深邃和高耸,而管风琴演奏出的升调赋格曲则增强了巴洛克式拱顶与装饰交织融合的特点。在寂静的黑夜中,风化斑驳的墙壁让街道上的脚步声回荡在古城之中,营造出愉悦的空间体验和深沉的归属感。

哥特式教堂-米兰大教堂

多感官触觉

Themulti-sensorytouch

感官之间存在互相影响——我们用耳朵“观看”,就如同用眼睛“聆听”和“触摸”。我们并非以孤立的知觉感受世界,而是将其视作一个综合的结果。然而,实际情况则是我们对感官的认知主要基于孤立的实验结果,而这则会阻碍我们全面具体地认知外部世界与自身。

所有的感官体验在本质上都是触觉体验:我们用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去触摸,就如同肌肤一样。除了亚里士多德学派提出的五种感官之外,我们还可以借由重力感、平衡感、运动、时间连续体与自身来触摸与测度这个世界。究其根本,我们通过自我的存在去接触世界,但这种基本的经验并未被视为一种感觉。4

所有真实的建筑体验都是建立在多感官的基础之上。莫里斯?梅洛?庞蒂对这种共时的多重感官体验进行了诗意描述:“(因此)我的感知并不是视觉、触觉与听觉的总和;我倾向以一种整体的方式、用整个生命去感知;我希望去认知事物独特的结构与存在方式,它们能同时向所有的感官开放。”5

“(因此)我的感知并不是视觉、触觉与听觉的总和;我倾向以一种整体的方式、用整个生命去感知;我希望去认知事物独特的结构与存在方式,它们能同时向所有的感官开放。”

——莫里斯?梅洛?庞蒂

光与场所

Lightandplace

每一个独特的空间和场所都有属于自身的光线,而光的质感往往会最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绪。光是场所氛围最强大的调节器,是空间、场所和环境特征的最综合全面的标准。想想令人喜悦与振奋的晨光,傍晚浪漫缱绻的灯火,清冷的月色,以及日出日落之光的情感色彩。如同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我们的感官和身体节律与日光变幻与四季轮回相协调一致。

光控制着生命的进程和节律,甚至控制着必不可少的荷尔蒙活动;同时也会对情绪、活动和能量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我们拥有由光产生的两个独立系统:视觉和昼夜节律。视觉协助身体进行空间定位,昼夜节律则根据时间和世界调整新陈代谢功能。两者同等重要,但是所需光的数量和质量各不相同。然而,科学技术和实用主义文化往往会扭曲身体与光的自然关系。理论上来讲,我们白天接触地日光偏少,夜间灯光过多。

光与影

Lightandshadow

在照明设计中,光毋庸置疑就是主角,但阴影的作用往往被忽略。光和与之相随的影为体量、界面和空间赋予特性和表现力,呈现实体的形式、重量、硬度、肌理、湿度、平滑度和温度。光与影的相互作用也将建筑空间与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变化、季节和时间联系在一起。保尔?瓦雷里问道:“还有什么是比清晰更为神秘的呢?[...]还有什么比光影随着时间和笼罩在身体上的方式更加变幻莫测呢?”6自然光将生命融入建筑,并将人类世界与宇宙相关联,光是宇宙广袤无垠的呼吸。

光有自身的氛围、环境与呈现,这无疑是最微妙且最感性的一种建筑表现方式。从忧郁到喜悦,从悲痛到狂喜,从伤感到幸福,没有任何其他的建筑媒介——空间构型、形态、几何、比例、色彩或细节可以表达同样深刻微妙的情感。在一个独立空间内,北方天空的冷光和南方天空的暖光不经意间地融合,带来心醉神迷的幸福体验。

光和影将空间分为子空间和场所,二者的相互作用赋予空间特性、节奏、尺度感和亲密感。正如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指出:“艺术必须不期而至:仿佛突然之间的生命冲击与呼吸。”7在建筑中,这种呼吸的感觉是以光为媒介的,它引导运动与静驻,营造层次、重心与焦点。烛光由于其摇曳飘忽的特点,而格外具有触感;它对物体和表面的触摸仿佛温暖的按摩。烛光创造出一个整体而亲密的世界。加斯东?巴什拉特意为烛光著书也就不足为奇。8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内景

建筑之光

Architecturallight

在建筑中,光的呈现更是变幻无穷。正如万神殿顶部的圆窗引导光线滑过方格墙,巴伐利亚的巴洛克教堂内非物质形态的树叶、装饰与光线,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厚重的南墙映出如彩色穿孔板般的光线交响乐,以及阿尔瓦?阿尔托的仨十字架教堂呈现出的拥抱与治愈之光。尤哈?列维斯卡设计的教堂中的光的音乐性律动,仿佛莫扎特在演奏。他对反射色彩的运用为律动之感增添了另一层维度。建筑之光最精妙的范例就是将结构转变成精致的乐器,演奏出巧妙的光之乐曲。

“只有当阳光映在建筑上或者照进房间里,我们才能感受到她的美妙。”

——路易斯·康

内部之光与湿润之光

Containedlight,liquifiedlight

光在体验与情感中往往是是缺席的——我们只看到被照亮的物体,而不是光。光需要盛放在空间内,或者被照亮的表面具体化。“只有当阳光映在建筑上或者照进房间里,我们才能感受到她的美妙。”9光穿过雾、霭、烟、雨、雪或霜等媒介时,便成为照明的虚拟之物。当光被感知为某种物质时,她的情感力量会显著增强。湿润的光就像为肌肤披上一层潮湿的面纱,甚至可以渗入毛孔里。

在J.M.W.透纳和克劳德?莫奈的画中可以看到此类由空气中的水汽塑造出的光。阿尔瓦?阿尔托通常采用白色曲面来反射光,以此限定光的路径。这种曲面营造的明暗交叠,使光线具有一种可体验的物质性、可塑性和高度的存在感。此类光具有特定的重量、温度、触感和感受,是一种具有真实感的塑性光。

在安藤忠雄和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中,屋顶的窄缝将光线削切成具有方向性的薄片,如同无形的面纱或刀片穿过黑暗的空间。在路易斯?巴拉干设计的墨西哥圣方济会小礼拜堂中,光变成一种温暖的彩色流体,它的力量感甚至唤起了一种梦幻的蜂鸣声。建筑师自己也写道:“内部沉静地低语。”10路易斯?巴拉干设计的吉拉迪住宅中,光线、色彩与反射创造出真正的视觉奇迹。这种建筑意象超越世俗现实,光则成为宣言式的存在。

光与色彩

Lightandcolour

然而,光在艺术作品中则呈现出更为出乎意料的转化、物质性与奇异感。位于法国旺斯的马蒂斯礼拜堂的彩色玻璃窗,以及詹姆斯?特瑞尔设计的光系列作品,都将光转变为彩色的空气,唤起肌肤接触、温度和振动的微妙感觉;这些空间让身体仿佛沉浸在透明的彩色物质中,将光和色彩转化为触觉。斯蒂文?霍尔使用光的反射和色彩,营造出颜色和光的脉动混合的感觉,既凸显出光的去物质性又将其具体化。这是一种融合抚慰、呼吸和治愈的光,将我们与日光不断变化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并投射出浩渺的氛围。

马蒂斯礼拜堂的彩色玻璃窗

“艺术必须不期而至:仿佛突然之间的生命冲击与呼吸。”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疏离之光

Alienatinglight

遗憾地是,在当下的常规建筑实践中,光仅仅被视为一种量化指标。设计规范和标准通常规定照明和窗户尺寸的最低要求,但没有规定最高亮度等级,也没有规定光的品质:例如方向、温度、色彩或反射度。此外,建筑中往往引入了过量的光,并分配得过于均匀,从而削弱了场所、亲密和私密的感觉。均匀采光的无影空间令人感到厌恶与疏离。毕竟在政治和刑事审讯中,一种打破自我防御的强有力的手段就是采用冷酷无情的强光。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建筑格外迷恋大面积的玻璃,因此产生过高的照度。这也难怪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干认为,大多数现代建筑如果只有一半的窗户面积将会更加舒适。“巨大的水平窗……剥夺了建筑的亲密感,继而破坏了阴影和空间氛围。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对于大型水平窗以及对外洞口的比例分配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我们已经丧失了私密生活的氛围,被迫在远离居所的地方过着没有隐私的生活。”11

影之赞美

Inpraiseofshadows

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一书中评价黑暗与阴影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他指出日本料理亦善用阴影,且阴影与黑暗密不可分:“当羊羹放在亮漆盘内,食物的颜色几乎完全没入暗调的底色中,就好像房间里的黑暗在舌尖融化。”12这是另一种感官的蜕变,黑暗转化为味道和芬芳。光在阴影和黑暗中获得更高的价值和情感力量。在芬兰农民漆黑的原始烟棚内,一扇小窗的光线就像宝石,璀璨如钻石的光束映衬在几十年经烟雾和烟尘熏黑的哑色之中,这是赠与居住者的礼物。相比之下,现代玻璃幕墙引入的过多光线通常会带来感官刺激,而照度过高也会造成视觉上的防御性压抑。

光和白色往往与健康活力联系在一起。现代生活向往充足的光线。不同于时下盛行的现代主义理想,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珊纳特赛罗市政厅会议室,还有西格德?劳伦兹的教会空间均营造出一种舒缓的黑暗氛围,有助于专注和冥想。在这两个案例中,深色和表面粗糙的砖似乎吸收了所有的反射光,强化了空间的幽暗。列维伦茨在克利潘设计的圣彼得教堂在砖砌地板上设有裂缝,水滴从巨大的白色贝壳上缓缓滴落在地面的阴影中,附和着幽深与虚无的空间。地面上的黑暗是一座开敞的坟墓,但它也是通往永恒的平静之窗。

浓重的阴影与黑暗必不可少,因为它们可以降低视觉锐度,模糊深度和距离,并且形成无意识的周边视觉和触感。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说:“影子的本身就是光。13”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视觉感知中强烈的触觉与具身性,但是暮光则可以激发出这些被遗忘的感受力。视觉在暮色中得到激活和锐化。正如特瑞尔所言,进化过程帮助人类的眼睛更加适应昏暗的暮光而不是明亮的日光。如今的正常照明度非常高,当瞳孔自动关闭时,视觉能力则会受到抑制。矛盾就此产生——我们的文化崇尚视觉和可见度,但与此同时,它却又使用过量的光线而削弱了视觉。

“世界予我们以爱抚,我们还之以拥抱。”

——尤哈尼?帕拉斯玛

光之物性

Thethingnessoflight

光通常被理解为纯粹的光学现象,然而事实上它也与触觉感知有关。因此詹姆斯?特瑞尔提出“光之物性14”的概念。“我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捕捉光的空间,并且让身体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这是一种感知,是通过眼睛的触摸与感受。当您睁开双眼,体会到这种感觉,而触摸也会从眼睛里消失,就像其他感觉一样。15”特瑞尔的光之系列作品完全基于光的实验特性以及知觉机制的特征,但这些作品也形成了空间体验,重新定位了我们对人与地,近与远以及水平与垂直的判断。这些作品将光转化为一种物质,使它仿佛拥有了独特的触觉特质,以及物质属性、压力感和重量感。特瑞尔还细致划分了光的时代,或许我们认为光是一种瞬间现象,即只存在“当下”。然而,特瑞尔的一些系列作品则选择了来自遥远宇宙的光,并适当地称其为“古老的光”。

我们同时居住在两类居所之中:一个是物质和感官体验的现实世界,另一种则是心理活动、想象、观念和意象的精神世界。这两种世界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一个存在的奇点。正如梅洛-庞蒂评价保罗?塞尚的画作所说,除了实用主义目的之外,建筑的伟大使命便是“让世界如何触摸我们变得可见”16。通过光这种媒介,世界予我们以爱抚,我们还之以拥抱。“通过视觉,我们可以触摸太阳和星星。”17

注释:

1.参见亨利?普卢默引述,《光之诗A+U建筑与都市主义》,年12月,东京,特刊,第页。2.斯坦?艾勒?拉斯姆森,《建筑体验》,美国麻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年。3.出处同上,第页。4.斯坦里安哲学观点认为存在十二种感官,其中之一就是“生命的感官”。艾伯特?索斯曼,《十二感官:灵魂的源泉》,英国格罗斯特郡斯特劳德区霍桑出版社,年。5.莫里斯?梅洛-庞蒂,《电影与新心理学》,“感官与非感官”,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市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第48页。6.保尔?瓦雷里《尤夫哈利诺斯亦或建筑师》对话录,美国纽约众神图书公司,年,第页。7.由艾力克?薛恩斯引述,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美国纽约阿比维尔出版社,年,第57页。8.加斯东?巴舍拉《烛光火焰》,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达拉斯研究所出版社,年。9.路易?卡恩在《人与建筑的和谐》一书中转述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话;路易?卡恩的著作、演讲与采访,由亚历山德拉?拉图编辑,美国纽约里佐利国际出版社,年,第页。10.路易斯?巴拉干在年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官方致辞。《路易斯?巴拉干作品再版:完整作品》。劳尔?利斯帕编辑,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与哈逊德出版社,年,第页。11.亚历杭德罗?拉米雷斯?乌加特,《采访路易斯?巴拉干》(年),恩里克?X?德达?阿兰尼斯,《路易斯?巴拉干:静谧经典作品集》,波哥大,年,第页。12.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利特岛出版社,年,第16页。13.由罗伯特?麦卡特引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原理入门手册》,美国纽约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年,第页。14.詹姆斯?特瑞尔,《光之物性》。由斯科特?普尔编辑。美国弗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市建筑出版社,年,第1-2页。15.出处同上,第1-2页。16.莫里斯?梅洛-庞蒂,《塞尚的疑问:感知和非感知》,第19页。17.由大卫?迈克尔?莱文引述,《视觉的现代性和霸权》,美国伯克利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出版社,年。

本文原载于《日光与建筑》(DaylightArchitecture)

作者/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Pallasmaa)

图片/《日光与建筑》(DaylightArchitecture)

翻译、图文/张楠

校对/王雪睿

关联阅读日光与建筑

光明,抑或黑暗日光与建筑

为所有感官而设计:史蒂文·霍尔日光与建筑

光,全球财富:采访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yneterm.net/yyzl/15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