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眼病,主要表现为病理性高眼压、视盘萎缩及凹陷和视野缺损,如迁延失治或治疗不当,每可导致失明。张健自年6月以来,根据家父张怀安老医师“从肝论治八法”的经验,治疗本病例(只眼),近期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例,男性88例,女性例。年龄21~40岁38例,41~60岁例,6l~70岁48例,70岁以上18例,以41~70岁为多,占76.7%。病程在5个月以内者例,5月~1年61例,l+~5年33例,5+~10年20例,10年以上11例,以1年以内者为多,占73.3%。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例(急性例,慢性58例,睫状环阻塞性l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74例(慢性单纯性73例,低压性1例),前者以女性居多,占72.3%,后者则以男性居多,占56.8%。本组病例属双眼发病者例,单眼发病者86例,除去在接受治疗前已无光感(青光眼绝对期)的34只眼外,实际治疗只眼。
治疗方法
本组例均按中医辨证进行治疗。临床分为八种证型,其与青光眼分类的关系见表1。
一、肝经风热证
共94例,只眼。症见头痛,眼珠胀痛,气轮红赤,抱轮尤甚,黑睛混浊,瞳神散大,视物昏花,伴有恶心呕吐,恶寒发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有力或浮滑有力。治宜疏肝清热、利湿化痰。方用回光汤:羚羊角0.3~1g(可用5剂~10剂的总量一起煎,分次
兑服,亦可用山羊角15g代替),玄参15g,知母10g,龙胆10g,荆芥10g,防风10g,僵蚕6g,菊花10g,细辛3g,川芎5g,半夏10g,茯苓20g,车前子20g[包煎]。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表1例原发性青光眼分类与辨证分证的关系
辨证分证
总例数
例
闭角型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
急性
(例)
慢性
(58例)
睫状环阻塞性
(1例)
慢性单纯性
(73例)
低压性
(1例)
肝经风热
94
59
25
0
10
0
肝火上炎
36
21
9
0
6
0
肝阳上亢
16
10
4
1
1
0
肝气郁结
30
5
3
0
21
1
肝阴虚损
20
1
5
0
14
0
肝血瘀滞
12
4
5
0
3
0
肝经虚寒
7
4
2
0
1
0
肝肾阴虚
25
3
5
0
17
0
二、肝火上炎证
共36例,57只眼。症见头痛如劈,眼球胀痛欲脱,耳鸣耳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气轮混赤,抱轮尤甚,风轮如雾状,瞳神散大,其色淡绿,眼球坚硬如石,小便黄;舌苔薄黄,脉弦数有力。治法:清肝泻火。方用加味龙胆泻肝汤:龙胆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木通10g,车前子10g[包煎],当归10g,柴胡10g,生地黄30g,羌活10g,防风10g,酒炒大黄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肝阳上亢证
共16例,27只眼。症见眼球胀痛,瞳神气色混朦或散大,头晕目胀,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麻震颤;舌绛无苔,脉弦或弦滑。治法:平肝潜阳。方用平肝潜阳汤:石决明20g[先煎],磁石20g[先煎],珍珠母20g[先煎],天麻10g,钩藤10g[后下],熟地黄30g,枸杞子10g,菊花10g,山茱萸10g,泽泻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四、肝气郁结证
共30例,52只眼。症见目珠胀痛,视物昏朦或视灯火有红绿色彩圈,性情急躁或精神抑郁,胸胁窜痛或胀痛,胸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方用开郁汤:香附10g,青皮10g,荆芥10g,防风10g,川芎5g,栀子10g,柴胡10g,车前子10g[包煎],当归10g,白芍10g,牡丹皮10g,夏枯草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五、肝阴虚损证
共20例,33只眼。症见瞳神散大,视物昏朦,头晕眼干,眉棱骨痛或偏头痛,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治法:柔肝滋阴。方用加减滋阴地黄汤:黄芩10g,生地黄30g,熟地黄30g,地骨皮10g,山茱萸10g,五味子10g,当归10g,柴胡10g,枳壳10g,天冬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六、肝血瘀滞证
共12例,19只眼。症见头痛眼胀,视物昏朦,瞳神气色浊而不清;舌质紫黯,脉弦细或细涩。治法:理肝化瘀。方用化肝祛瘀汤:生地黄3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5g,苏木10g,羌活10g,栀子10g,滑石30g[包煎],桔梗10g,枳壳10g,大黄[酒炒]10g,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七、肝经虚寒证
共7例,9只眼。症见瞳神散大,头目剧痛,干呕吐涎,神疲纳差,四肢不温;舌淡无苔或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治法:温肝降逆。方用加味吴茱萸汤:吴茱萸6g,党参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20g,枳壳10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八、肝肾阴虚证
共25例,46只眼。症见瞳神气色混朦或散大,目干涩昏花,口苦咽干,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多梦,遗精腰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法:补肝滋肾。方用加减明目地黄汤:生地黄30g,熟地黄30g,枸杞子10g,菊花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石斛10g,石决明20g[先煎],茯苓20g,山茱萸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疗效观察
例中,住院治疗82例,门诊治疗例。接受中药治疗时间最短者15天,最长者1年余,平均48.5天。服中药后到开始见效(眼压下降、视力提高)为2~50天,平均20天。所有病例,除1例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和15例开角型青光眼外,其余病例皆配合1%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剂滴眼,其中有65例短期内(3~10天)服用过乙酰唑胺或同时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服中药获效(达到疗效标准)后,为控制复发,一般仍继续滴用1%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剂1~3次/日,维持时间6月~4年,平均2年。
一、总疗效
本组病例以视力达1.0或提高5行以上,眼压正常,症状消失者为治愈;视力提高3行以上,眼压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症状消失者为显效;视力比原来增加1~3行,或从光感、眼前手动提高到0.04以上,眼压下降5毫米汞柱以上,症状改善者为好转;治疗前后视力无明显增加,眼压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按以上标准判定,例只眼中,治愈只眼(31.1%),显效只眼(28.1%),有效只眼(35%),无效21只眼(5.8%),总有效率94.2%。中医辨证与疗效的关系详见表2。
表2原发性青光眼只眼的疗效统计
中医辨证
总眼数
(只)
治愈
(只)
显效
(只)
有效
(只)
无效
(21只)
肝经风热
36
35
42
4
肝火上炎
57
15
18
21
3
肝阳上亢
27
9
7
8
3
肝气郁结
52
16
12
21
3
肝阴虚损
33
14
14
4
1
肝血瘀滞
19
7
4
5
3
肝经虚寒
9
5
1
2
1
肝肾阴虚
46
10
10
23
3
二、治疗前后眼压和视力的改变
表3原发性青光眼只眼治疗前后的眼压及视力改变
病类
总眼数
眼压(毫米汞柱)
视力
21以下
22-30
31-40
40以上
0.1以下
0.2-0.5
0.6-0.8
1.0-1.5
急性闭角型
青光眼
治前
治后
0
63
23
41
39
20
68
6
75
19
48
46
7
38
0
27
慢性闭角型
青光眼
治前
治后
92
92
0
60
26
15
34
11
32
6
29
8
35
31
26
25
2
28
睫状环阻塞性
闭角型青光眼
治前
治后
1
1
0
0
0
1
0
0
1
0
0
0
1
1
0
0
0
0
慢性单纯性
开角型青光眼
治前
治后
0
86
45
20
63
20
27
3
34
10
58
35
37
49
6
41
低压性开角型青光眼
治前
治后
2
2
2
2
0
0
0
0
0
0
0
0
2
2
0
0
0
0
合计
治前
治后
2
94
83
51
15
37
70
8
96
表3表明,眼压在21毫米汞柱以下者治疗前、后分别为2只眼(0.5%)、只眼(58.6%),在40毫米汞柱以上者治疗前、后分别为只眼(35.6%)、15只眼(4.2%)。视力在0.1以下者冶疗前、后分别为只眼(38.3%)、37只眼(10.3%);在1.0以上者治疗前、后分别为8只眼(2.2%)、96只眼(26.7%)。
三、远期疗效随访
本组病例在治疗后3个月~4年获随访者共例只眼,其中随访3~6个月60只眼,6+月~l年68只眼,1年以上只眼。随访结果,视力进步49只眼,占20.2%;维持不变只眼,占45.9%;视力减退82只眼,占33.9%。
四、病案举例
例1:杨某,女,52岁,农民,病历号。左眼发胀,伴偏头痛、视力锐减5天,于年6月19日前来初诊。右眼于1年前患“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经手术治疗痛止,但未复明。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0.2,眼压右眼18.9毫米汞柱,左眼43.4毫米汞柱。左眼睑痉挛,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前房浅,房角闭塞,瞳孔散大呈椭圆形,对光反射消失。患者眼珠胀痛,牵连眼眶、头额、鼻颊作痛,视灯火有彩色圈,恶心呕吐;舌淡,苔薄白,脉浮滑有力。西医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右眼绝对期,左眼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为风邪外袭,挟痰火上扰清窍,治宜疏肝清热、利湿化痰,方用回光汤。外用1%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剂滴眼。
年6月27日复诊,服药7剂,呕止痛减,视物较明,左眼眼压24.4毫米汞柱。继服上方15剂,红肿退去,痛楚全消,视力达0.8,唯精神萎靡,郁闷不乐,胸胁胀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病久生郁,气机不畅,当舒肝解郁,改服开郁汤15剂。8月5日复查,诸症悉除,精神爽快,检查视力左眼1.0,眼压正常,临床疗效评为治愈。为巩固疗效嘱服明目地黄丸2个月,外用1%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剂滴眼(每晚1次)半年。随访4年未见复发。
例2:朱某,男,57岁,干部,病历号。因右眼视力减退,伴头痛、眼胀2月余,于年3月9日前来初诊。视力右眼0.3.左眼1.2;眼压右眼41毫米汞柱,左眼20.5毫米汞柱。右眼睫状充血,角膜轻度水肿,前房较浅,房角窄,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底可见视乳头上动脉搏动、生理凹陷增大,血管移向鼻侧呈屈膝状;左眼正常。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头痛眼胀,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结;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西医诊断为右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医辨证为恼怒伤肝,肝火上炎,治宜清肝泻火,方用加味龙胆泻肝汤加玄明粉15g[冲服]。加用1%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剂滴眼。
年3月17日复诊,服药7剂,便通症减,右眼视力提高到0.5,但仍头晕目眩,耳鸣,颧赤,腰膝酸软;舌绛无苔,脉弦细数,血压/毫米汞柱。证转阴虚阳亢,治当平肝潜阳,方用平肝潜阳汤。服药25剂,诸症皆除,右眼视力提高到0.7,双眼眼压18.8毫米汞柱,血压/90毫米汞柱,停服中药,临床疗效评为显效。
例3:彭某,女,66岁,教师,病历号。因右眼突然失明,伴剧烈偏头痛、恶心呕吐4天,于年4月13日前来初诊。视力右眼光感,左眼l.2,眼压右眼50.6毫米汞柱,左眼20.5毫米汞柱。右眼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前房浅,房角闭塞,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左眼正常。患者目痛如裂,头痛如劈,恶心干呕,神疲纳差,四肢不温;舌淡无苔,脉沉弱。西医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右眼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属肝经虚寒,神水受伤,治宜温肝降逆,方用加味吴茱萸汤。加用1%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剂滴眼和50%葡萄糖60毫升静注,每日一次。
年4月17日复诊,服药4剂,呕止痛除,右眼视力提高到0.2,仍宗上法,续服加味吴茱萸汤20剂,诸症消失,右眼视力提高到0.6,眼压20.5毫米汞柱,临床疗效评为治愈。
例4:周某,男,53岁,工程师,病历号。年8月26日初诊。诉半年前开始双眼发胀,眼眶酸痛,近年来偏头痛,看书后加重,劳累或熬夜后更甚,伴虹视,江西省某院诊断为双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经用1%硝酸毛果芸香碱溶液滴眼,每日5次,眼压仍不能控制。查视力右眼0.5,矫正视力0.8;左眼0.6,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30.4毫米汞柱。双眼外观无特殊,眼底视乳头生理凹陷明显,血管移向鼻侧呈屈膝状。患者13年前曾头部外伤,至今仍常头痛,胁胀,小便黄,大便燥;舌质紫黯,舌尖有瘀点,脉细涩。西医诊断为双眼原发性开角型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中医辨证为肝血瘀滞证,治当理肝化瘀,方用化肝祛瘀汤。
服药15剂后,便通症减,视物较前清楚,舌尖瘀点已退,唯精神抑郁,胸胁窜痛,舌苔薄白,脉弦,改拟舒肝解郁,方用开郁汤加丹参15g。续服25剂,精神爽快,胁痛消失,但仍眉棱骨疼。年10月10日复查,双眼矫正视力1.2,双眼眼压18.8毫米汞柱,脉弦细数,考虑为肝阴虚损,改用柔肝滋阴法,方用加减滋阴地黄汤。继服30剂,临床疗效评为治愈。患者一直坚持用1%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剂滴眼,每晚1次,并服明目地黄丸或石斛夜光丸,偶尔眼胀便结时服化肝祛瘀汤,视力、视野维持正常,眼压不高,能坚持正常工作。
讨论与体会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眼部充血,眼压增高,瞳神散大,前房角闭锁,伴头痛、眼胀,属中医的“瞳神散大”、“五风内障”、“偏头痛”等范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眼部无充血现象,眼压增高而前房角仍然开放,由于其临床症状较为隐蔽,往往不能早期发现,属中医“青风内障”范畴,根据其证候不同可归纳入“目晕”、“视瞻昏渺”、“瞳神散大”等病症中。
目虽赖五脏六腑之精华滋养,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足厥阴肝经之脉,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说明了目能明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察秋毫,视遐迩,均与肝有密切关系。肝为刚脏,主藏血,体阴而用阳,喜条达,主疏泄,其对气机的升降调畅,血液的贮藏调节,也均有重要作用。因此凡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肝阴虚损、肝血瘀滞、肝经虚寒、肝肾阴虚,均可导致脏腑失调,气机不畅,郁遏经络,神水瘀滞,瞳神散坏,发为本病。家父采用疏肝清热、清肝泻火、平肝潜阳、舒肝解郁、柔肝滋阴、理肝祛瘀、温肝降逆、补肝滋肾八法辨证治疗本病,经临床证明,疗效是比较满意的。
作者通过对例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初步认为闭角型青光眼以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证居多;开角型青光眼以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肝阴虚损证居多。本病病情复杂多变,在治疗过程中证型可互相转化,临床辨证必须仔细。如例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初为肝经风热证,后转为肝气郁结证;例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初为肝火上炎证后转为肝阳上亢证;例四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肝血瘀滞证,病程中先后转为肝气郁结证、肝阴虚损证。法随证变,方由法来,随着证型的改变,采取相应的治则,是本病取得疗效的关键。
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同时,配合局部外滴1%硝酸毛果芸香滴眼剂,有助于疗效的提高,特别是早期病人,经过及时治疗,有望达到治愈的效果。即使是晶状体已发生混浊,眼底视盘形成了青光眼杯,视功能已受到严重损害的病人,只要坚持服药治疗,部分病人也可能提高视力或挽救部分视功能。对于服药无效,或屡愈屡发的闭角型青光眼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后再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对提高视力也有裨益。
本文原载于《中医杂志》年第1期
被收录于日本《中医临床讲座》一书
湖南中医院门诊挂号可采用电话预约、网上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