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世界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我国青光眼患者人群更是基数巨大,并且疾病知晓率低。近日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王宁利教授接受《国际眼科时讯》专访,针对我国青光眼疾病现状,向我们介绍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的年工作重心,并且王教授也对青光眼治疗趋势和诊疗共识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概述,最后,王教授还提出要紧抓“早期预防,精准医疗”,由此我国青光眼临床诊疗水平才能长足发展,青光眼防治事业方可打好“攻坚战”!
“两手抓,共发展”——年青光眼学组工作重心
青光眼是一类常见疾病,并且作为我国最常见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在国内眼科防盲工作中一直备受 第一,在青光眼疾病预防方面需要完善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一项针对青光眼疾病知晓率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20%的青光眼患者知道自己患有该疾病,同样的调查数据在发达国家可以达到50%~60%。健康教育医院就诊,实现对青光眼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此健康教育、健康宣传是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第二,在患者确诊为青光眼之后,针对其治疗如何做到“生命不止、光明不息”?这就要求青光眼医师制定个体化、精准的治疗方案,即把青光眼的治疗模式从以往粗放的治疗推向精细的治疗,这将是今后青光眼诊疗所提倡的治疗方式。当然这方面工作的推动需要两方面:一是对目前不规范、未成文的内容要达成共识,二是对未知领域要继续进行探索,探索其中可出现的新领域、新技术,这样才能保证青光眼学组的工作内容在年得到可持续发展,保证中国青光眼学术水平不断进步。
更好的药物、更新的手术——青光眼治疗趋势
目前关于青光眼疾病的治疗,前列腺素衍生剂的诞生给青光眼的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因此现在药物可控制的青光眼患者的病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增高了,并且药物治疗的患者所占比值较手术治疗患者所占比值也相应增高,故药物治疗的发展应该引起青光眼医师的 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面,传统的手术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滤过性手术,目前,针对房角的内引流手术,即Schlemm管的手术及集液管的手术、葡萄膜巩膜通道的引流手术以及从内路经过巩膜进行的外引流手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相信这些手术也为青光眼治疗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新的选择。当然,滤过手术和房水流出通道依赖性的手术在适应证方面有各自特点,所以还没有某一种手术能够完全替代所有手术,也就是说目前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式还没有到更新换代的地步,手术术式的选择也是处于一个创新、探索、发展的时期。
多讨论,稳发展——青光眼诊疗共识
目前,我国青光眼诊疗共识已经发表了两年,从年限上来看并不需要做全面的更新,而是将共识交给青光眼学组的各委员间进行讨论,探讨近年来是否有亟须更新的内容加入到共识中。此外,青光眼药物治疗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了,特别是固定复方制剂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大家在这方面发表的文章、积累的数据、获得的经验也越来越多,所以大部分固定复方制剂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已经写入了西方国家青光眼诊治的共识中,相信在中国青光眼诊治的共识中也会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相对不均衡,对于青光眼疾病来说患者的知晓率也不尽相同,眼科医师诊治水平也不一样,所以在中国一定要有一个能够满足广大地区的指南或共识,能够起到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这是青光眼学界一直盼望的东西。今年将出版的《青光眼诊治指南》这本书就是完全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医院医院的主治医师或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师而编写的,相信其能够成为提高中国青光眼的诊治水平技术的重要工具。
早期预防,精准医疗——青光眼发展之路
目前,精准医疗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基于基因组的、基于精准影像学、基于大数据的。而现阶段青光眼亚学科在这3个方面均有涉及:青光眼患者人群本身有不同的基因亚型,基因检测能对青光眼的基因分型带来参考;现在我们已经发现青光眼与自身脑部病变是密切相关的,脑部核磁检查发现的问题可能成为青光眼诊断的“标记物”;此外,大数据能够对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种类划分,进而为其进展情况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更重要的参考依据。所以,对于眼科进入精准医疗时代,青光眼不仅是进入精准医疗最早的一个亚专业,也将是受益最多、发展最快的一个亚学科!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