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
电解水实验: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
注意事项:
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一般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
负极都产生(气泡)
负极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2)
正极的气体可以(助燃)
负极的气体可以(燃烧)火焰为(淡蓝色)
因此:正极的气体是O2负极的气体是H2,简记:正氧负氢,
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论:
A、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思考:从理论上说,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事实上,在通电分解的过程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资料:H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原因:
A、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样,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气小。
B、电解水装置中两支玻璃管里水柱的压强不同。
水污染与水的净化:
水污染的来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蒸发:水受热变成水蒸汽。
冷凝:水蒸汽遇冷变为液态水。
挥发:容易挥发的杂质从水中释放到空气中。
自然净化:
A、蒸发:雨、雪、冰、霜
B、挥发:瀑布、溪流,水的流动
C、吸附和过滤:水渗入地下,被土壤、沙层吸附或过滤。
D、氧化: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有机物)
人工净化:
A、沉降:不溶性杂质。
B、过滤:用净水剂(明矾或氯化铁)凝聚水中微小的悬浮物。
C、吸附:活性炭除去有臭味的物质或一些可溶性大分子物质。
D、挥发:曝气池,让溶解在水中的气体挥发。
E、杀菌消毒:液氯(Cl2)
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KPa时,水的熔点为0℃,沸点为℃。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水的特性:
A、水的反常膨胀。
B、水的比热容大。
C、水具有极强的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质的能力。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和水形成的混合物(久置沉淀)。
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和水形成的混合物(久置分层)。
水的化学性质:
实验一:碳酸饮料的制取就是把二氧化碳气体压入饮料中制成汽水,一部分二氧化碳跟水发生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二: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生石灰:氧化钙CaO
熟石灰:氢氧化钙Ca(OH)2
反应后的清液:氢氧化钙的水溶液。
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物:碳酸钙CaCO3
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三:硫酸铜粉末与水的反应
硫酸铜:CuSO4、白色粉末、纯净物。
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蓝色晶体、纯净物。
化学反应方程式:
胆矾晶体受热分解:
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晶体。不带结晶水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称为无水硫酸铜。
氢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纯净的H2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水,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若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所有点燃H2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化学反应方程式:氢气的检验: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移近火焰,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若发出轻微的“噗”声,则表示氢气纯净。
溶液的形成:
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均一、稳定。
均一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3)组成: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注意: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溶解时的热量变化:物质溶解时,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
溶解吸热:如NH4NO3、(NH4)2SO4、KNO3。
溶解放热:NaOH(固体)、浓H2SO4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A、“饱和”、“不饱和”是有条件的。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继续溶解其他物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B、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溶解能力。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性质和溶剂性质(内在因素)有关,与温度、压强等(外在因素)有关。
溶解性:氯化钠、硝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酒精,淀粉难溶于水。
溶解度:
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标准:g溶剂(一般是水)
状态:饱和状态符号:S单位:克/g水
溶解度的含义:
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g水。
含义:
在C时,在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
在C时,NaCl在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g。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部分物质在c时的溶解度表
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难溶即“不溶”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温度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如NaCl。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如Ca(OH)2。
溶解度的分析:
结论:一定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是一个定值。
溶解度的相关计算公式:
前提: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
大多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溶解度曲线上的各点的意义:
点: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该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交点: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线:1、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坡度越大,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坡度越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小。
面:1、曲线下方的任何点,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2、曲线上方的任何点,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做晶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冷却结晶(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
溶质一种: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用蒸发结晶。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用冷却结晶。
混合物的分离:
A、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B、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蒸发结晶:
在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后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例如:NaCl中混有少量KNO3。
冷却结晶:
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有晶体析出。例:KNO3中混有少量NaCl。
面粉是无规则的固体,属于非晶体。
有些物质析出形成晶体时,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形成结晶水合物。
胆矾:CuSO4?5H2O
明矾:KAl(SO4)2?12H2O
石碱:Na2CO3?10H2O
纯碱(或苏打):Na2CO3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
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溶液的浓度:溶质与溶液的比,比值越大,浓度越大。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x溶质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的配制:
步骤: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装瓶
用固体配制溶液所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药匙。注意点:选择合适的量筒
浓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固体与液体试剂瓶的标签:
溶液的酸碱性:
酸的组成: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强酸:硝酸HNO3硫酸H2SO4盐酸HCl
碱的组成: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强碱: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钡Ba(OH)2
盐的组成:由金属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常见的盐:氯化铵NH4Cl碳酸钠Na2CO3氯化钠NaCl
酸碱性:
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指示剂。
常见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试验、无色酚酞实验、蓝色石蕊试纸或红色石蕊试纸。
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用pH试纸。
注意:广泛型pH试纸pH值是整数。
pH值的测定方法:
用玻璃棒把待测液蘸在pH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得出pH值。
酸溶液显酸性,pH值小于7。碱溶液显碱性,pH值大于7。盐溶液可能显酸性,可能显碱性,可能显中性。pH值可能大于7,可能小于7,也可能等于7。
总结: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酚酞试液不能用来检验酸性溶液。
生活中酸碱性:
酸碱度的应用:
调节土壤酸碱度,适应农作物生长。
控制化工生产中反应的酸碱度。
分析环境污染,指导环保。
声明:因本人资历尚浅,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中医对白癜风根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