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静,任教于合肥市65中,曾获“包河区骨干教师”“包河区优秀教师”“包河区教学新星”称号。曾获全国录像课一等奖、安徽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合肥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撰写论文曾获全国二等奖、合肥市二等奖。先后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为两项省级课题核心组成员。参与《初中毕业班综合训练》、《安徽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等的编写。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3课时复分解反应
备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撰写教师:吴静静
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能用复分解反应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二次备课
复分解反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一常见的盐的内容,本节课通过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介绍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通过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以及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讨论、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沉淀生成;通过复习酸碱中和反应也是复分解反应,讨论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水生成:通过碳酸盐和盐酸发生的复分解反应,讨论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有气体生成。综合三个讨论问题得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最后,要求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酸碱盐溶解性表以探究实验“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深化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认识。
学生已通过第十单元溶液导电的实验认识酸和碱的实质,已经知道有些物质在水中会解离出离子并且通过酸碱反应认识了复分解反应的一种——中和反应,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0H-=H2O;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观察到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有汽包出现,生成了二氧化碳,并且通过归纳总结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以及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掌握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特点。不过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这需要通过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归纳能力不足,在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可能出现归纳不全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通过问题驱动来逐步解决;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1、认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判断两物质能否发生反应。2、通过分类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会分类学习和归纳学习能力。
3、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独立思考,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以及化学的奧秘。
1、教学重点:(1)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的条件
(2)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教学难点:复分解发生的条件的理解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和微观动画模拟来突破重难点。
本课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法、讲授法、启发引导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策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策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1、仪器:试管
2、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3、其他: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引入
创设情境
书写化学方程式NaOH+HCl、NaHCO3+HCl、Na2CO3+Ca(OH)2,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学环节1
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含义
教学过程
根据前面书写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复分解反应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归纳复分解反应常发生在酸碱盐之间。
预设学生行为
思考,交流。
此环节学生好奇心较强,积极思考新接触的这一类反应,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基本特征,提高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资源准备:课件。
教学环节2
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引发学生思考“复分解反应通常发生在哪些物质之间”、“是不是所有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通过实验探究(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以及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和交流讨论认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利用微观动图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预设学生行为
对复分解发生的条件比较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发现产生沉淀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分析之前学习过的中和反应、碳酸盐和酸的反应,不难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水、气体。观看微观动画,认识生成水、气体或沉淀的微观实质,对复分解反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后面的学习会有一定的期待。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设计意图:以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发生所需的三个条件;借助微观动画,突破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认识,对复分解反应有更深入的认识。
资源准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课件。
教学环节
3
探究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教学过程
师生共同阅读课本P附录I,教师进行解读,指导学生找出常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并归纳记忆方法。
预设学生行为
积极讨论,归纳溶解性口诀。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溶解性口诀,加强对常见酸碱盐溶解性的记忆。
小结巩固
练习
本节课认识了复分解反应的含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课堂检测: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H2SO4+Ca(OH)2=CaSO4+2H2O
B.H2SO4+BaCl2=BaSO4↓+2HCl
C.2HC1+Fe=FeCl2+H2↑
D.2HC1+CaCO3=CaCl2+CO2↑+H2O
2.下列物质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A.Na2CO3溶液和CaCl2溶液
B.NaOH溶液和KCl溶液
C.K2CO3溶液和HCl溶液
D.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
3.下列物质混合,能发生化学反应且现象不明显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与硫酸铜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
C.盐酸与纯碱溶液
D.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铜溶液
作业布置:
1、记忆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复分解反应
1.对教学实况和教学设计的回顾和反思(局部)
(1)本课应用了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动画模拟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
(2)充分利用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主动探究。老师起着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对教学的整体反思
(1)本课首先从学生已学的并且熟悉的化学反应入手让学生理解复分解反应,有利于克服对新的知识的学习障碍。
(2)本课的设计是沿着复分解反应的含义、发生的条件、结合溶解性表判断反应能够发生,探究的难度逐渐递升,总体来说设计思路较为清晰,能够不断引着学生向更难的知识挑战、探索,逐步克服困难、挑战自我。
3.对备课与上课的反思
酸碱盐和复分解反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上课时可能都能听得懂,但是却不会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这也是我在备课和上课时觉得棘手的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